2022年4月《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頒布。為準確踐行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切實落實新的教育要求,適應新時代教學環境的變化,構建高質量的信息科技課程。11月14日上午,以“重核心素養育數字人才”為主題的初中信息科技新課標解讀教研活動在計算機教室進行,初中信息組全體教師參加了本次活動。
本次研討活動由初中信息技術教研組組長王李老師主講。她主要從信息科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六個方面詳細解讀了信息科技學科課程的最新標準。
她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的出發點。信息科技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這四個維度有各自的特征,同時又互相支持、互相滲透,共同促進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
隨后她指出新課標帶來的三大明顯變化。
第一個明顯變化:就是把信息技術改為信息科技,課程名稱的改變體現了教育思維的重大變革。技術的導向,關注操作和知識點,培訓的方向是熟練程度和技巧,可能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科技的導向是如何認識、理解這個世界,是面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科技導向下培養的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由此,學生的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才能得到提升。
第二個明顯變化:是課程方案修訂指向學科大概念。大概念是一個學科的科學基礎,約定了一個學科的知識關系,所有的知識在這里可以變成一個知識網絡,貫穿其中的是學科邏輯。新課標主要以數據、算法、網絡、信息處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這六條信息科技學科為邏輯主線,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統籌安排各學段學習內容。小學低年級注重生活體驗;小學中高年級初步學習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體驗其應用;初中階段深化原理認識,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這樣,中小學生就能夠通過信息科技課程體系的學習,在六條邏輯主線上得到遞進的、螺旋式的提升。
第三個明顯變化:是將“跨學科主題”作為信息科技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真實性學習。學科之間的整合與融合是現實生活中的必然,所以我們把信息科技課程內容和其他相關學科內容設計了一些交叉式實踐,讓學生有一種綜合的思考,特別是關注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相結合。
很多人都注意到信息科技課標提到了“自主可控”,并且把“自主可控”放在了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上。對于國家未來發展來說,我們有更多自主可控的技術是非常重要的,是攸關中國持續發展的。作為一門有擔當的課程,我們就應該解決國家急需解決的問題,為國家排憂解難。當前所面對的自主可控問題是其他學科不容易承載的,而信息科技學科應該義不容辭地去承擔,這是課程的一種擔當。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讓他們認識到原始創新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原始創新實現自主可控對于我們國家是多么重要。我們并不是讓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研發出自主可控的技術,而是要讓學生懂得,從小就要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追求,為未來國家自主可控做好準備。盡管這只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標,但這種思想精神的儲備、認識的儲備,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張柯主任對本次教研進行了總結,他提到一線教師是育人的根本,是學科素養培養與課堂教學相貫通的橋梁。我們教師在新課標出臺之際,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主動積極地去學習。通過校本教研、區域化教研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途徑,以模塊來形成問題鏈,探討典型特例、研討典型的教學。從這一系列的措施中,提高自身對新課標、新理念及育人價值的探索實踐能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信息組的教師將以此次教研活動為起點,認真學習新課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課堂教學中踐行育人目標,將新課標的理念有效融入課堂教學中。
撰稿 | 王李
編輯 | 喻丹祺
審稿 | 張柯
上一條:成都外國語學校教職員工消防安全知識培訓